辽宁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78.html
“博望”地名考辩文

赵绍军

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之“博望”这一地名,究竟是因张骞封博望侯而得名,还是在张骞封侯之前就有“博望”之地名呢?或者说,“博望”是因张骞的封侯之名而得地名,还是张骞因封地原有的地名而得侯名呢?最传统、最权威的说法皆认为“博望”这一地名是由于张骞被封做博望侯而得名,余以为非也,博望这个地方,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叫做“博望”,张骞是因为封侯于博望才被称作博望侯的。

古代封侯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根据被封侯者的功业和行为表现而封侯的,如霍去病少年英勇,作战时勇冠三军,因此被封为冠军侯,其地在今天的邓州市西部的张村镇,其封侯地在后世被称为“冠军”,现在叫做冠军村。第二是根据封侯地的名称而封侯的,如古代南阳境内的申、鄂、谢、吕、邓、穰、蓼、唐、雉、楚、召等等侯国。这些封侯地的名称有的沿用至今,如邓、穰、谢、唐、召等等;有的因种种原因早已弃之不用,如申、鄂、蓼、雉等等。第三种情况是根据被封侯者的品性和生活表现在死后封谥侯名的,如博望侯许舜死后谥曰顷侯、博望侯许敞死后谥曰康侯,博望侯许党死后谥曰戾侯,博望侯许并死后谥曰釐侯等等。南阳在古代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所以在汉代和汉代以前可谓封国林立,处处王畿,先后有邓(夏代封国,今邓州市)、鄂(商代封国,今南阳北石桥镇为中心)、谢(商代封国,今宛城、新野、唐河三县交界地带)、鄀(西周封国,今淅川大石桥乡)、吕(西周封国,今卧龙区王村董营村)、申(西周封国,今南阳市老城区东北部)、楚(西周封国,淅川县香花镇丹江沿岸)、缯(西周封国,今方城县城关东北部与东南地带)、郦(西周封国,内乡城北赵店)、蓼(春秋封国,唐河县湖阳镇)、博山侯国(西汉封国,今淅川南部仓房、香花、厚坡、九重地带)、顺阳侯国(西汉封国,今淅川南部仓房、香花、厚坡、九重地带)、复阳侯国(西汉封国,今桐柏淮源固庙村)、博望侯国(西汉封国、东汉继封,今博望镇)、冠军侯国(西汉封国,今邓州张村镇冠军村)、白牛侯国(东汉封国,今邓州白牛镇)、南乡侯国(东汉封国,今淅川县西南部滔河镇)、堵阳侯国(东汉封国,今方城城关)、许国(原为西周封国,在许昌,后迁至今西峡城东莲花寺岗)、召(西周封国,原封地在陕西,其后迁至山西,被晋国吞并后迁徙到南召县境云阳一带)。在上述侯爵封国中,大多认为冠军侯霍去病和博望侯张骞是因其功业特点而获封侯名的,霍去病因勇冠三军而名曰“冠军侯”,张骞因其出使西域、广博瞻望而名曰“博望侯”,如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认为,张骞封为博望侯,“取其能广博瞻望也”。其实并不尽然,其中张骞的“博望侯”之名,并非因其“广博瞻望”而名,实因原地名而得名,张骞在封为博望侯之前,其封侯地原本就叫博望。

关于张骞封为博望侯的历史记载主要有二,一是司马迁所著《史记.大宛传卷六十三》,二是班固《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史记.大宛传卷六十三》记载道:“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汉书.张骞传》记载道:“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上述两处记载所用文字基本一致,主要叙述了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归后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张骞熟悉西域地理环境,了解何处有水有草,使行军所需物资供应不乏,所以才使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匈奴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张骞居功甚伟,因而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张骞封侯的第三年,朝廷命其以卫尉之职随李广去往右北平攻击匈奴,李广作战不力被匈奴围困,由于张骞所部行军受阻而未能及时赶到救援,致使李广所帅士兵大部走散死亡。此次作战失利,按军法张骞当斩,但因前功撤销了张骞的爵位,将其废为庶人。上述历史记载表明:张骞封侯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前期出使西域有功,二是由于跟随大将军卫青北征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而建立了军功。两者相比,在跟随卫青对匈奴作战中建立的军功才是张骞获封博望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张骞出使西域十多年历经磨难,回来后并未封侯,封侯之后因作战失利又被废为庶人,这说明张骞封侯主要靠的是军功。胜则封侯,败则削爵,并非是后人想象的那样,张骞封博望侯是因其“博文多见,广博瞻望”,并进而认为“博望”这一地名就是因为张骞封“博望侯”于此地而形成的。

其实,“博望”这一地名的存在,比张骞封博望侯的时间更早、更悠久,至少在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齐宣王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十六》记载:(齐宣王)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滑,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齐威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田氏齐桓公之子,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君主,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在位。要注意的是,这个“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氏齐桓公并非同一人。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国再次称雄于诸侯。齐宣王(约公元前年-公元前30年),名辟疆,齐威王之子,战国时代田氏齐国的第五代国君。齐宣王之时国力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而称霸东方。按照上边司马迁的记载,宣王二年(实际上是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年,司马迁记载有误),魏军伐赵,当时赵国与韩国友好,两国联合反击魏国。赵国作战不利,在南梁打了败仗。这时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与晚救韩哪个有利?”驺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韩国受到挫折就要投降魏国,不如早救。”孙膑说:“在韩国、魏国的军事实力还没有被削弱的时候我们去救,就等于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攻击,到头来我们反而要听命于韩国。现在魏国已经准备灭掉韩国,韩国眼见要灭亡,一定会向我们紧急求救,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紧紧地抓住韩国,又可以趁魏国已经疲惫去打败它,这一来我们既可以获得重大的实利,又能得到美好的名声。”齐宣王认为这个主意好,便暗中答应韩国的请求,打发韩国的使者回去了。韩国依仗有齐国的援救,就和魏国拼死作战,结果五战皆败,于是把整个国家押给齐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这时才派田忌、田婴为大将,派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而救韩、赵。孙膑用“减灶”之计诱使魏军上当,结果在马陵大败魏军,杀死了魏将庞涓,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此役之后,齐国威震诸侯,韩、赵、魏三国的君主都通过田婴到博望朝见齐王,与齐国订立盟约。

那么,列国会盟朝见齐王的这个“博望”到底在哪里呢?据目前所知,全国范围内地名称作“博望”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一处是在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城固县,博望侯张骞的老家、出生地,距汉中市三十多公里,现在已是一个乡镇级单位,城固县的中心城区。此地原来不叫“博望”,是后世之人为纪念张骞而命名的。这个地方当时属于秦国的地盘,山东诸侯是根本不可能跑到这个地方会盟的。第二处“博望”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最东端,地处长江岸边,与丹阳、江宁、溧水、高淳毗邻,始建于南北朝之梁朝时,距今最多有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当时魏、韩、赵、齐等诸侯国会盟时,这里还没有“博望”这个地名,因此相关诸侯国是根本不可能在这个“博望”会盟的。第三处是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也就是西汉博望侯张骞的封侯之地,这里最有可能就是战国时期韩、魏、赵、齐等诸侯国会盟的那个“博望”。另外,查遍古今典籍,古代的齐国、也包括现在的山东省全境,从古到今都没有显示有“博望”这个地名。也就是说,韩、魏、赵、齐等诸侯国这次会盟活动并不是在齐国境内进行的,而是在楚国之北、韩巍郑之南距离楚、韩、魏郑等国较近的古宛名邑博望举行的。那时候,博望这个地方已经被称为“博望”了。

那么,韩、魏、赵、齐等诸侯国的这次会盟活动为什么会在古宛名邑之博望举行呢?这要从战国时期列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相关国家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说起。战国初期与中期,随着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与军事方面的改革,列国之中只有秦、楚、魏、赵、齐五国实力最强;但是到了战国的中后期,随着长期战争的消磨和政治博弈,最后只剩下秦、楚、齐三家独大。特别是随着西方秦帝国的崛起与强大,山东各国不断遭到侵害,感觉到巨大威胁的迫临,于是采用合纵之策而拒秦;秦国则用连横之策対之进行分化瓦解。同时,各诸侯国之间又互相攻伐,争夺地盘,诸侯纷争局面越演越烈。但是在某一特定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消弭矛盾,对付某一共同的地敌人,所以便经常举行盟会,化解纠纷,一致对敌。尤其是在秦、楚、齐三国的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时而齐、楚联合以对秦,时而秦、齐联合以对楚,时而楚、秦联合以对楚。这次在古宛博望举行的盟会,其实就是实力已经变弱了的韩赵魏等国主动与国力强大的齐、楚修睦联合,以求共同对抗秦国的一次诸侯盟会。此时的古宛博望尚属楚国地界,楚国此时正要向东北方向发展空间,常与齐国发生争端,为了共同对付秦国,齐楚两国也有意暂时修好,所以在韩魏赵的约请下,自然乐意参与并组织盟会,以显示自己的大国地位,所以,他们就将盟会地点选定在位置比较适中的古宛博望邑。把盟会地点选在属于楚国地盘的博望,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拉楚国入伙,彻底拆散秦楚联盟。

最后的两个问题是:博望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做“博望”和张骞为什么被封在博望这个地方为侯。博望这个地方被称为“博望”,不因山,不因水,不因事件,再加上历史的久远,现在已很难做出准确的解释。笔者认为,博望属夏禹之国,地当夏路之要冲,北连中原,南通襄汉,西达关中,东可通于江淮,沃野广博,物产丰富,据此可观天下之形势,可知四方之信息,利生息而广聚,便交通而贸易,小则可为族群而聚落,大则可为部落而建国,故曰“博望”也。“博望”之名,也有可能是远古时期长期在此地居住的某一部落的名称,或者是在此生活的某一族群种姓的名称,还有可能是一个部落首领或者族长的名称。总之,“博望”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名,这一地名的存在非常悠久。张骞之所以被封在博望为侯,主要是由于南阳战略地位的重要和汉代统治者对控制经营南阳地区的高度重视。汉高祖刘邦在略定并占有南阳后,其力量才真正强大起来,从而顺利地过武关,入咸阳,定三秦,为其后称王、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汉统一天下之后,其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大多封侯于南阳。到了东汉时期,南阳为光武帝龙兴之地,皇帝对南阳的青睐自不必说,当时的南阳各地,基本上到处都是王侯的封地。博望土地膏腴,环境优越,自然也就成了汉武帝封赏功臣张骞的首选之地了。正如张建远先生所著《千年博望》一书所述:“汉武帝嘉奖张赛封侯博望绝非随意。首先博望属南阳郡,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重要,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人丁兴旺,聚宝藏珍,自古为炎黄先祖的生息繁衍之所。其次,与博望毗邻的古缯国是闻名西域的古丝绸王国之地。同时,博望坡上桑柘遍地,是桑蚕之乡,丝绸丰产之地,南商北贾,汉韵楚风,皆汇于此,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各种优势。作为雄心勃勃,外攘四夷的汉武帝来说,为张骞这一既有军功,又有外交才能的功臣找一处理想的封地,自然是非博望莫属”。

总而言之,“博望”这一地名的存在,比张骞封侯的时间要悠久得多,张骞是因为封侯在博望才被称为博望侯的,并不是因为有了“博望侯”这一个侯名才有了“博望”这一地名。战国时期相关诸侯国曾在博望会盟,表明了博望有着非常悠久、非常辉煌的历史,而张骞封侯于博望,则使博望大地更加荣耀,更加让人引为骄傲和自豪!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据史籍推演而作,不当之处在所不免,恳望相关学者以及对此问题有兴趣者质疑指正。

年4月6日于南阳道然斋

赵绍军近照

作者简介赵绍军,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教师教育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工作。河南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家、教材建设专家”,全国首批“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本色课堂导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委员会首席评审专家。所著《小学古诗教学研究》和参编的《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学》等著作曾被首都师大等高校连续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曾在相关刊物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温馨提示:《河南语文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河南语文网与您共寻语文之美

河南省第24届语文年会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