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怡然曹国宏
凉水泉村,地处西峡县桑坪镇西北部,距西峡县城多公里,平均海拔多米,村庄因一条从伏牛山上流下的山泉河而得名。泉水自上而下,依次流经凉水泉村的下庄、沙岭、凉水泉、老庄、秧田5个自然村,到集镇处汇入灌河。全村有村民户人,人均耕地0.5亩,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49人,是今年年底河南最后一批脱贫的52个村庄之一。
12月8日,记者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了这个伏牛山深处的小山村。
走水泥路吃自来水
大雪节气刚过,路两旁的植被多已枯黄,距村部5公里远的下庄是凉水泉村海拔最高的一个组,山岩上还有零星的积雪未融,山坡上一棵棵挂满枸杞大小果实的红果树,为冬日的山乡添了不少暖意。同行的包村扶贫干部、桑坪镇纪委书记李晓说,这就是山茱萸,当地人称“石枣”,去核后的果肉叫“枣皮”,是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材料。
除去外出务工和搬到镇上的,凉水泉村平时在村里常住的也就多口人。4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姚金海告诉记者,现在还是一年中村子比较热闹的时候,因为村里几乎家家都种有山茱萸树,眼下正是收“枣皮”的时候,又刚好摘完第一茬儿香菇,下边镇上住的人都回来打枣了,连住在邻村幸福大院的老人们也都请假回来了,住在西万沟幸福大院的杨德洲就是其中之一。
杨德洲是村里的五保户,今年4月,南阳市开始逐步实施农村特困人员“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杨德洲和89岁的哥哥都住进了吃住免费的幸福大院。在凉水泉村,共有9名特困群众根据身体情况,被分类安置在村级幸福大院、镇敬老院、县智医院。
记者见到杨德洲时,老人刚从树上下来,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以前俺村这路,晴天过个车,扬起来的灰迷的眼都睁不开,下雨天穿个拖鞋,泥巴能甩到肩膀头上,来扶贫后你看看,这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还通了自来水,现在还把俺们老哥俩安置到了吃住都不花钱的幸福大院,我现在的生活真是踏实、幸福!”
从杨德洲住的秧田自然村往上走,河两岸的空地上都是村民搭的香菇棚。“以前因为路不好,大车上不来,俺们种香菇用的锯末等原料,要用三轮摩托车一点一点往山上盘。种香菇离不了水,以前得一桶一桶到沟里拎水,村里电压还不稳,香菇烘干的时候你得一直开着机器,中间一停再开,机器可能就启动不了,一年到头没少费工夫还出不了多少香菇。”姚金海说起以前种香菇作过的难,把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的思绪也拉回到了刚来驻村扶贫的时候。
驻村工作队队长马龙说,年刚来村里时,站在村部院里打电话,突然刮起一阵风,信号可能就断了,前期整理扶贫档案时,他没少到两公里外的林业监测站蹭网。第一书记齐道阳更是备受触动,眼看着70多岁的老太太还要迈着蹒跚的脚步到河里提水吃,偏远的农户甚至还没有用上电,过着耕地靠牛、点灯靠油的“原始生活”,村民种出来的优质袋料香菇销不出去,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水、电、路对当地村民的特殊意义。
想一千道一万,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扶贫资金改建了村党群服务中心,购置了全新的办公用品和电教器材,建成了党员活动中心;筹措整合项目资金,修建村组道路3.5公里,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实施高山饮水工程,购置水管米,完成5个组的安全饮水工程,让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在沙岭组和老庄组建起了两座通信基站,实现全村4G信号全覆盖;配套建设了6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利用扶贫资金建设冷库出租、光伏发电、通过企业托管养殖中华蜂多箱,这三项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11户29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镇上的集中安置点,发展产业、务工、入学都更加便利。
“上访户”变“上进户”
在距离桑坪镇政府多米的朝阳路上,有家“黑娃”茶叶店,十几平方米的店铺里,显眼位置摆的不是茶叶,而是一块牌匾,上书“自力更生闯富路,诚信经营奔小康——桑坪镇党委政府赠”。店老板“黑娃”是凉水泉村的脱贫户,很难想象,几年前的“黑娃”不仅穷,还是桑坪镇出了名的“上访户”。
今年37岁的“黑娃”名叫毛玉良,年因一场车祸致左膀和脊椎骨骨折,住院花了5万多元,落下了左臂没知觉且不能动的后遗症。当时的“黑娃”干什么都不方便,想发展产业没有钱,想出去打工没人用。孩子小,妻子一人又难撑起家,怎么办?遭受身体和经济双重打击的“黑娃”,终日无所事事,上访倒成了主业。精准扶贫开始后,“黑娃”被识别为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来到他家,鼓励他发展产业,并为他申请了残疾人补贴。
年,通过国家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黑娃”一家搬到了集镇上平方米的新居。镇上在集中安置点旁建起了高标准的产业扶贫基地,通过技术培训、产业奖补等方式,扶持像他这样的贫困户种植香菇,驻村工作队还免费给他提供了斤中药材猪苓种子。“黑娃”的干劲终于起来了,第一年就利用政府补贴种了袋香菇,净赚了1万多元。
“现在想想,以前吃完饭就坐着打麻将,最穷的时候连三五块的买菜钱都没有,那时候要是有现在这干劲,日子早美了!”忆从前,“黑娃”一笑带过。如今,除了在产业基地里种有1万多袋香菇,“黑娃”还在老家的山茱萸树下种了中药材猪苓。妻子则在扶贫工作队的引荐下,到苏州一家电子厂打工,收入稳定。
去年,他们两口子用手里的5万多元积蓄开了这家茶叶店,生意也已走上正轨。“黑娃”还连续三年被村民选为凉水泉组组长。前段时间,村“两委”换届选举,还被推选为村选举委员会委员,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脱贫明星。
甘做“脱贫服务员”
出村时,碰到老庄组的赵占良和妻子杨花朋正在棚里摘香菇。赵占良夫妇俩勤劳能干,这几年靠种植香菇有了不错的收益,但因为杨花朋患胃病不时需要住院治疗,他们家被确定为低保户,同时也是村里重点监测的有致贫风险的“非贫困边缘户”。
“为了俺的事,你们忙前忙后的,最后连俺一口水都没喝上,真是不知道该咋感谢好呀!”杨花朋一见到齐道阳就连连道谢。
今年10月的一天晚上,杨花朋突然胃出血,情况危急,是齐道阳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连夜把她送到了县城抢救。而这些,对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来说,早已是常事。82岁的雷花兰老人想从幸福大院回村里收“枣皮”,一个电话打过去,马龙就把她和同村的蔡书志老人接了回来;78岁的老村医王海聚家的电视机坏了,他走到村部说:“小齐啊,能不能顺道帮我把电视机拉到镇上修修?”没过两天,他准能开心地看上电视……驻村5年多,县公路局为工作队配的那辆皮卡车,已经从6万公里,跑到了16万多公里,大到给村里架桥铺路,引水接电,小到送病号、拉家电,它俨然已成为精准扶贫的后勤服务车,而帮扶队员们更是把自己当成了村民们的脱贫服务员。
年10月,凉水泉村顺利通过脱贫攻坚验收考核,21户49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就在同一个月,凉水泉村完成了新一届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山茱萸树下种植的中药材猪苓马上也到了收获的年头。
冬日的凉水泉,泉水叮咚,茱萸正红。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王馨
温馨提醒
凡“河南日报农村版”原创文章,如经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