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5833930.html
                            

年4月,一场强寒潮突然向华北地区袭来,这让广大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毛泽东主席听闻此事,立即在一张便条上写道:“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毛主席所写的“告诉老百姓”,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人民气象事业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因保障军事行动的需要而建立,那时候的气象信息属于军事情报,需要 保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气象事业进入新的纪元。但当时全国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美帝国主义又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考虑到气象情报与军事行动休戚相关,气象部门将首要任务定为为国防和军事服务,气象信息的传送再次开启加密模式,并被列入国家机密。

年7月, 胜利结束,国民经济的 个五年计划也已经开始执行,工农业越发需要天气信息指导生产,气象信息的解密也由此提上日程。

不过,当时的中国还并没有形成完备的气象观测和预报业务,即便气象解密,也很难向全国人民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气象台站数量

为了拉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帷幕,军委气象局的 任局长涂长望做了十分细致的规划,他计划的 步就是开办气象观测人员训练班,开展大规模的气象台站建设工作。

涂长望

为了让气象站覆盖到中国的每个角落,当时气象人员建站的地点往往都是交通最不方便、生活最艰苦的地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

我们这一批的同学,有的分到了四明山到了浙江,四明山山顶一到夏天雷打得不行,雷都打到观测室那里,也是冒着生命危险。

同时,涂长望还写信给海外的留学生,号召他们回国效力,共同开拓新中国的气象预报业务。在他的号召下,叶笃正、谢义炳、顾震潮、朱和周等一大批气象人才,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

为了组织各单位的气象科学家们共同工作,紧接着,涂长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协商决定,将该所的部分精锐人才借调到气象局,成立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由此起步。

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成员合影

当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即将进入到第五个年头时,一场对新中国气象预报水平的考验不期而至。

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工业重镇武汉危在旦夕。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联心”的气象工作者们所做出的天气预报至关重要。

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郝爱群:

陶先生跟我说是周恩来总理,就差坐镇在他们这了,就是报这个上游的雨,要求他们能够报出来以便中央来决策。

陶诗言等气象工作者们所做出的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既为武汉暴雨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验证了新中国气象事业建设的成果。

年6月1日,在经过了将近6年的准备后,气象部门终于向大众发布天气预报。

在当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人们也 次读到了天气预报的信息。

年7月1日《人民日报》上的天气预报

从此,公众气象服务如鱼得水,有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气信息已通过报刊和电波传播至全国各地,但海峡对岸的台湾省却一直处于信息封锁状态,直到年8月14日,周恩来从天气公报中得知,一场强台风将正面袭击台湾省。

周总理当即提笔批示,要向台湾同胞发布台风警报:“可立即经气象局系统(或经总政)告我福建前线,用作向台湾同胞的宣传消息,告以预防台风袭击和祖国同胞的关心。”

在正式发布台风警报前,周恩来又亲自审定了稿件,他在稿件的 加了一句:“祝祖国同胞晚安”。

正是这样一条充满温暖的台风警报,向台湾同胞送去了来自祖国的关切,拉开了大陆向台湾海峡发布天气预报的序幕。

年10月1日,福建省气象台克服海峡气象资料短缺的困难,担负起每日正式向台湾海峡地区发布天气预报的任务。

年10月1日的天气图

自此,台湾海峡天气预报成为海峡两岸渔民安排生产活动的有力助手。

年,为了更生动地向百姓传播气象信息,中央气象台的工作者们开始酝酿新的气象服务手段——电视天气预报。

年7月7日, 期电视《天气预报》终于与观众见面。

期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李援:

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新闻稿,然后就是拿着新闻稿在念。可能就是说你新闻稿说完了,大家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东西完全能够消化,能够理解,那时候实际上还是在摸索。

在 代制作者的用心摸索下,这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天气预报形式,随着电视的普及,走入了中国人的寻常生活中。

后来,电视《天气预报》又经过不断改革和升级,发展成为如今亲民而贴心的模样。

距离年气象信息解密,已经过去了60多个年头。岁月流转,天气预报变了,变得更贴心也更与时俱进;天气预报也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热忱。

原标题:《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