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再别,母校
作者:张未(授权转发)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题记
昨天,因为学历认证的事儿,我特地起了个大早,从桑坪出发到西峡,然后坐班车去了内乡。在毕业十八年后,故地重游,来到了梦想起航的地方——南阳二师。归来,我提笔写了篇文章---《梦想再出发》,一腔情感诉诸笔端,淋漓地回忆起三年师范生活的点点滴滴。
多年没回到母校了,内心有隐隐地期待,二师如今是什么样的,变化大吗?走下班车,我迷茫了,原来熟悉的道路不见了,只好坐上了出租车,告诉师傅我的目的地。映入眼帘的县城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整洁,纵横交错,车流如织,一派现代城市的气息。
一会儿工夫,范蠡路到了。这不就是二师东边可以直通邓州的公路嘛?道路比原来拓宽了不少,东侧一段铁皮围着正在施工。路西矗立着一座大门,大门上赫然写着“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几个大字。
这就是我早已盼念的二师。
南阳二师的建校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年。新千年来临之际,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的汹涌澎湃和三级师范向两级过渡,南阳二师错过了关键的历史机遇期,秋更名宛西中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伊始到年,南阳二师为南阳地区特别是西三县培养了大批教师,为宛西教育事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历史功勋,托起了农村孩子鲤鱼跃龙门的梦想!
步入校园,校园美化、绿化、亮化更有品味、更上档次了,地面再也没有昔日的坑坑洼洼,取而代之的是红砖和塑胶。原来北大门的位置,新建了一栋新办公楼。在门卫的指引下,来到四楼档案室前,排好队,递上身份证、毕业证,等待管档案的老师按届别、县别,出具十八年前的就读证明,同时把当年的入学档案拍照,以备网上认证使用。
我看到了当年中招成绩单、省招办的录取通知,看到了西峡籍99届同学一个个熟悉的姓名。说真的,我们的成绩放在今天也是值得骄傲的!身边的学姐、学哥、同学们都是因为学历认证的事儿,在毕业若干年后,再次回到母校。
在等待的时间,自来熟的我,和他们攀谈起来。二师人的人生道路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教而优则仕,部分步入政府单位或教育部门领导岗位;二、躬耕、冲锋在教育一线居多;三、弃教从商、从医或其他职业。
而和我年龄相仿的80后,面对毕业时,突如其来的大变局,饭碗被打破,大多选择与命运抗争——外出打拼追梦,但是大多数都因为稚嫩的肩膀无法承受外面的风吹雨打,铩羽而归。有的坚守最初的梦想,重操旧业,一部分人,在私立学校扎了根,譬如内乡、淅川的私立学校发展的比较好也有师资这方面原因;一部人和我一样,最近几年通过县里的招教考试,进入公办教师队伍。一少部分返乡的同学,则选择了其他职业;还有少数至今杳无消息。而个别人,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读证明和个人档案拍照很快弄好。在等同学的当儿,我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溜达,报告厅、礼堂、餐厅、宿舍、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一草一木都那么亲切,仿佛我还是那个翩翩少年郎,恩师的话语在耳旁回响,师范生活的点点滴滴顿时浮现眼前……
大门正对的建筑是学校大礼堂,礼堂一层的后面是餐厅,前面大厅是我们班第一年的临时男生宿舍。第一次因为没抵挡住同学诱惑,品尝香烟的滋味,被班主任陶华老师逮住,就在那里;二楼是学校礼堂,节日演出常在这里举行。
想起那时吃饭时,拿起两个搪瓷碗排队买饭,长长的队形没见插队拥挤现象,同学们都是从初中拔尖选拔而来,素质很高。两个搪瓷碗或者一个不锈钢饭缸,一个盛菜,一个盛饭,菜很丰盛,有二三样可供选择,伙食不错。
餐厅我常来。一年级时,我担任校团委组织部部长,“青年志愿者”活动经常安排某个班级打扫餐厅、洗地板;我们班第二学年在餐厅北老教职工楼二楼住宿,常来餐厅洗漱、洗衣服。
餐厅北教职工楼左侧是学校的苗圃,如今已荒芜。当年我也经常光顾,周末或团委活动日,我会和负责的老教师攀谈,帮他浇花、栽树。苗圃墙上,每到夏季,凌霄花都会开的烂漫。毕业前,我还从那里拿走了好多花草树木:一株小海桐在我家门前栽植,多年修剪,根部已有碗口粗细,生命力依然旺盛;小棕榈树苗也已经有丈把高了。
沿着花园和男女生公寓楼之间的小巷直走,便来到了运动场。煤渣跑道被塑胶跑道取代,长满野草的足球场已换上塑料草坪。忘不了刚入学军训时,教官的嘲讽和惩罚;忘不了立定跳远的2.55米;忘不了足球场上的纵横驰奔;忘不了体育课上的汗水、泪水……
操场东边的音乐教室,是我们练琴的地方,年秋期改为男生宿舍,如今已开发成商品房。我在这里读了精装本《红楼梦》;当年,为了音乐抽考过关,课代表姚亚普教我了半个下午的《春江花月夜》乐谱,如今,我的音乐课记忆里也只有这首曲谱了,其他的都还给了疫情期间凄然仙逝的韩文宗老师。当时,韩老师博学多识、宽厚仁慈、敬业爱生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我。
从操场向北来到教学区,向前是一条南北甬道,甬道西边是3座三层楼房,路西男女生公寓楼,东边是教学楼。我们99.1班就在教学楼二楼最西边教室,我的心激动起来,仿佛又看到了我们坐在教室的场景,57名同学,17名男生,来自西三县和山西灵石。中伟、建武、党林、献有、自平、英涛、玉峰、大平、宝瑞、敏功、已离开的老四……一个个亲切的面容浮现在眼前。师范毕业后,同学之间鲜有走动,但不妨碍彼此心间的距离,遗憾的是几次小范围同学聚会因多方面原因我没能参加,但大多同学一直联系着。还有可敬的陶华老师、戴瑞丽老师、齐改文老师、郝彩霞老师、王书成老师、时天生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
教学楼室,校团委小会议室,也是播音室、编辑室,师范前两年我是常客,学校的广播稿大半是我审阅把关的。
教学楼前,右侧,那棵皂角树已高过了教学楼,枝繁叶茂、参天耸立;左侧,当年小小银杏树愈发茁壮、挺拔。
教学楼对面是图书馆,第一学年我也常去。以后基本不怎么开门。
此时中午12:00,看到不少学生向餐厅、寝室走去,放学时间到了。这些学生是从初中直接升入的,年龄与我们当年相当,十六七岁,却没有我们当年的雄姿英发,而是一副吊儿郎当,暮气沉沉,玩世不恭的模样,走在他们中间,发觉自己有点格格不入。他们没觉得什么,我倒不自在起来,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教学区。
教学楼前的游园地面已经用彩色水泥硬化,非常美观。大门口左边的小游园长满杂草了,假山、梨树还在,几棵水杉都已参天耸立。曾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日,文朋诗友们常聚会于此,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毕业前还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门右边是原办公楼和学术报告厅。办公楼室,年秋作为文学社活动室。年秋期,我担任学校星河文学社社长,在时天生老师大力支持下,策划了文学讲座、主题展板、作文竞赛、投稿、出社刊、文学笔会等一系列活动,还与《躬耕》、《作文指导报》等杂志社合作,推销书刊,挣社团活动经费。那时那地,沉淀着我彩虹似的梦,我的文学梦疯长了、丰满了、飘飞了。一本两块钱的社刊《星河》,作为98、99、00、01四届学生普通话考试话题作文的备考素材。这是我师范生活最引以为傲的诗意记忆!
师范时,我周末很少回家,基本一学期回家两次。年轻的朋友诚相邀,爬灵山、登方山、游湍河、逛县衙和书店、在北小河溜达、去内乡的同学家,亦或者宅在宿舍看书、去教室刷电视剧《还珠格格》、《笑傲江湖》,不亦乐乎!
最后一学年,学校境况一日不如一日,人心浮动。年春期实习,和大多同级同学一样,没有回校;我去了广东,经教我的幼儿园吴老师介绍,应聘到汕头市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暑假前,我拿了荔枝回母校领取证件,结果我的教师资格证被班主任搞丢了,只好重考。优秀毕业生、入党荣誉等都没我啥事。
年初夏,我回母校招聘教师,勾留了一日。年前后,我还到内乡参加同学婚礼。两次路过母校,因为时间紧,没有跨进大门。
校园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喧嚣,辉煌的内师已成历史,内师曾是南阳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深造府邸,进了内师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成了公家人。收回思绪,我心中突然有种悲怆的情绪涌动,杂着淡淡的愁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2点多,老班长中伟打来电话,联系了在城区的几个同学。老地方,读书时常来的湍河边、县衙旁,八个人---中伟夫妇、姚亚普、献有、王炎、庞新娇、杨柯和我,十个菜,美酒、果汁呈上,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畅叙同窗之谊,聊聊这些年都干了啥,回忆回忆学生时代的风花雪月,说说同学、老师的近况……欢声笑语在屋子里荡漾,生活的阴霾霎时灰飞烟灭,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也!
待酒足饭饱,话别,已是下午3点半。
随后,应我要求,中伟开车,去了他老家——王店镇河东村。叔,闲不住,又出门了;婶子在放羊,把羊拴好,就回来了。她一眼就认出了我,格外热情,非要烧鸡蛋茶,我劝住,说刚吃过饭,她才坐下。拉着家常,不觉已近6点,我准备返回。
今天,同宿舍、家在内乡师岗,如今在淅川县城开店的国峰打来电话,一直打电话。经不住诱惑,献有、中伟、我彻底放飞一下自己,一日游三县。
我们又去了淅川。
到县城,天已擦黑。国峰、党林盛情难却,又潇洒了一回!(这已经是,一个月内,第二次来淅川。上次是国庆节和淅川籍同学相聚,我还能叫出大家的名字。)
晚上,党林、献有、中伟、国峰、我,5人聊到深夜才睡,感慨良深,意犹未尽。
今天,早饭后,各回各家,依依惜别。
18年来的风风雨雨,当年的青葱少年已鬓生华发,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愈变沉稳沧桑,宠辱不惊。生活把翩翩少年打磨成了钢铁战士,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不变的依旧是那份纯真的同学情。感谢内乡、淅川同学的盛情款待,期待下次西峡重逢,让我也尽尽地主之谊,期待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祝福大家日子有奔头,生活更美好!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两年半生活的二师早已随风而逝,但她却如一片绿洲根植于心间,时常牵挂,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将走向何方?是一生都需要思考的命题。这也是故地重游的第一要义!
(原文写于年10月24日夜,年1月15日星期五改成。)
作者简介:张未,男,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五里桥镇人,年6月毕业于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师范学校。现执教于西峡县桑坪初中,荣获“南阳市优秀作文辅导教师,西峡县教育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个人作文教学专著《恰同学少年》5册,年10月成书。
(注:《中师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