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民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编号为II80,项目保护单位是西峡县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魏秀菊、包训刚、袁香花(已逝)为西坪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西坪民歌是西坪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口头诗歌。西坪民歌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不断地丰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西坪民歌体系,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近代以来西坪民歌经历了三次高潮,分别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后。西坪民歌曲调之优美、数量之丰富、思想之深厚、特色之鲜明、比喻之贴切、幻想之奇妙、语言之凝练、构思之奇巧均展现出独有的艺术风采和魅力,有着重要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与利用价值。
西坪民歌唱腔以真嗓为主。男声激昂、高亢质朴,女声柔美、酣畅、奔放,既能抒情,又能状物,还能叙事,灵活自如、便于流传。西坪民歌有大对花、小对花、拜年调、绣荷苞、采茶曲、石榴烧火、四六句等调门30多个。蕴藏着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等民歌近千首,主要有《拐棍经》《陪郎》《留郎》《送郎》《望》等,与西坪镇的《彩云舞》《采茶扑蝶》《花轿》《高跷》《滚挡子》《鹤蚌舞》《竹马》等。
西坪民歌具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富于变化,既有高难度的曲谱,又有大众化容易掌握的曲谱。打击乐、器乐均可伴奏演唱,无伴奏也能演唱。喜庆、劳动、放牧、团聚等不同场合,无须道具、无须服装均可演唱。
西坪民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它是当地春节、元宵节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并在当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毗邻地区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同样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二,它是传承历史、文化与宣传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的有效载体;第三,它内容健康,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