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资源大县的河南省西峡县,在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在扎实做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标语和图画上墙、实物展示、建乡镇文化馆、好人好事馆等多种途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这不仅为西峡的乡村振兴植入了浓浓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建设为西峡的乡村振兴“妆了脸,筑了魂,添了彩”。如今西峡的美丽乡村文化“底色”十足。原木牌坊、陶罐酒坛、五谷杂粮、石磙石磨、粮仓草棚、纺花织布、草鞋蓑衣、犁铧耧耙、粮票布证……在西峡县五里桥镇前营村白庙组,独具匠心的农耕文化街区、民俗文化广场记载着文明的进步历程,讲述着远去的农耕岁月。五里桥镇前营村白庙民俗文化广场在这里,每当有游客在这些老物件前逗留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们总会乐呵呵地充当起“导游”,乐此不疲地为大家讲讲过去的故事……往日沉静的村子显得活力无限,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在西峡,像白庙这样的农耕文化特色村处处可见。地处伏牛山腹地的二郎坪镇湾潭村,倾力打造由农耕年华广场、农耕用具展示区、游客互动体验区、“二十四节气”农谚区四大板块组成的农耕文化主题游园,农事情景雕塑、人文景观水系贯穿其中,唤起人们心中浓郁的乡愁情结;田关乡孙沟村、五里桥镇黄狮村、二郎坪镇栗坪村等一批村,围绕“果、药、菌”特色农业,建成了“农游一体”民俗文化村;太平镇东坪村、松树门村、二郎坪镇大庙村、中坪村、双龙镇化山村、小水村等一批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文化村,围绕美山秀水做文章,建成了实现农耕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太平镇东坪村农家宾馆除了乡村,西峡城区“三办两镇”结合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投入上千万元打造了一大批主题鲜明、各有侧重的文化示范社区(小区)、文化示范街巷等。用色彩艳丽,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感官美好的宣传标语、版面、图画、塑像、实物等,把山村、社区打扮得更加漂亮美丽,让人们身临其境,心情舒畅,流连忘返。农耕文化唤起乡愁,为西峡乡村振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越来越多敢闯敢拼的人来到这里,把先进的经验和新鲜的视野带回来,他们用当地特色文化延伸旅游内涵,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过去一直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若不是发展乡村旅游,俺做梦都想不到自家能开起宾馆,一年收入十来万元!”谈及眼下的好光景,双龙镇化山村伏牛山庄1号主人杜志涛笑得合不拢嘴。在西峡,越来越多的农民像他一样,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将家门口的好山好水变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涵养区,西峡县森林覆盖率达81%,被誉为“天然氧吧”、“绿色心脏”。为了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县相继出台了《西峡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西峡县旅游产业扶贫规划》等配套文件,从资金、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为了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美丽景区的精彩嬗变,该县高点站位、科学谋划,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色”的思路,从旅游目的地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龙头景区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旅游扶贫等方面,强力推进沿国道旅游画廊、沿国道农业观光长廊建设,着力打造“美在山水、乐在休闲、福在养生、悟在文化”新形象。据我县负责文化旅游工作的王雨副县长介绍,目前西峡县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提质增效、高位运行、持续井喷的良好态势,该县已发展农家宾馆余家,全县共打造6个乡镇、40多个旅游专业村,1.5万农民变成了小老板、经纪人。与此同时,西峡香菇、猕猴桃、山韭菜、野蜂蜜、土鸡蛋等当地特产受到外地游客的追捧,形成了以景区观光为圆心,在旅游产业上不断向外画同心圆,旅游产业链正在形成。“农民缺什么,我们讲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我们讲什么。确保农民听得懂、有所用。”今年8月,西峡县二郎坪镇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精准扶贫农民夜校正式挂牌开讲。夜校采取课堂封闭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田间地头现场教学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民开展党性意识、政策理论、乡风文明和实用技术教育,以此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为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精神和智力支撑。无独有偶,走进西峡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一条条醒目的励志标语随处可见:“我有一双手,致富往前走”、“脱贫路上我当先”、“宁可苦干,不能苦熬”……无时无刻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和内生动力,鼓励着人们捋起袖子加油干。随着“传树争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评选“最美脱贫户”“脱贫光荣户”等活动,打通了扶志扶智“最后一公里”,聚起了扶贫先扶志的精气神。此外,西峡县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经创成),以乡镇为主体、村组为单元,相继开展了“好家风”“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居民。通过培植文明“细胞”,使文明新风浸润每个角落、走进每个人心中,在西峡营造了事事可为、处处可彰、人人可效的文明新风尚。宣传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使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有“面子”有“颜值”,而且还有“里子”有“气质”。、-西峡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出品-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4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