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工人中国工人
编者按: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收官之年不松懈,慎终如始战正酣。一位位扶贫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走村串户,开展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中国工人》杂志邀请全总机关的两位工会扶贫干部,用口述的形式讲述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他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
陈伶浪■全国总工会驻壶关扶贫工作队队长
战斗在扶贫一线
脚踏土地,是一种踏实之感;手捧泥土,是返璞归真的恬静;邻里乡亲,是我与第二故乡传递爱意、投身奉献的纽带。
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我作为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的一名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前往山西长治市壶关县挂职扶贫。
干好工作,熟悉掌握情况是第一位的。进驻壶关后,我便开始翻山越沟,走村串户,深入农家,与群众促膝谈心;深入厂矿、企业、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熟悉民情。半年多的时间,我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多个行政村,掌握了全县脱贫攻坚、教育发展、农业产业等第一手资料,成为自己到任之初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在全总机关工作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扶贫思想,就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中。我也深知,做大脱贫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有力、最根本的举措,也是增加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最直接的途径。
到壶关工作后,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帮助壶关发展什么产业,做大做强什么品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产业扶贫结出硕果,取得实效。
“小黄花”变成“致富花”
壶关县气候、地理条件都比较特殊,每到花开时节,驱车行走在沿线村庄,到处可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岭上,开满了金灿灿的“小黄花”。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路过石坡乡看到“全总连翘基地”时,心里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之情。经过详细的调研了解得知,这种小黄花就是连翘花。
连翘是个“懒庄稼”,两到三年就能开花,叶子可以加工成连翘茶,果实是中药材,花季可观光,既有一产种植,也有二产加工,还有三产旅游,把其各种价值“吃干榨净”,就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脱贫。
于是,壮大发展连翘产业,成为我们这届全总扶贫工作队的首要任务。在详细规划、认真核算、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最终以鹅屋、石坡、树掌、东井岭等偏远乡镇为主,按照苗木免费提供,每亩补贴元种植劳务费的形式,投资万元,种植连翘1万余亩。现如今,壶关种下的4万亩连翘,5年后进入丰产期,保守估计每年可有1亿元产值,真正把壶关的“荒坡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小香菇”变成“大产业”
记得刚到壶关时,正值初春时节,地里还没种庄稼,下乡与农民聊天,了解到全县各村的农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一年下来辛苦不说,收入还不高。在多次走访中,我萌生了发展经济作物的想法。
年3月,我带领相关人员,牺牲周末时间,先后到湖北省随州市、河南省西峡县考察香菇种植项目。香菇种植生产周期短、投资见效快、保存期长、市场容量大,具有产品丰富、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等众多特性,特别是在壶关县发展香菇产业,季节、气候、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成为我的第二个目标。
▲陈伶浪(右)实地考察香菇大棚种植情况年3月,全国总工会投资万元,在晋庄镇北庄村先期建起了60座标准化香菇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去年,每个香菇大棚保守估计收入都在多元,直接带动村上4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今年,我们又扶持建设了一条菌棒生产线,从菌棒原材料的加工、灭菌到菌棒接种,再到香菇的养成,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小香菇成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小车间”变成“大工厂”
在一次调研中我发现,壶关县店上镇移民搬迁小区虽然搬得出,但要稳得住、能致富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就想到了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劳模吴迪。他曾经往返广东东莞几次考察调研,在当地引进广东东莞银帆电子公司开设的电子扶贫车间,解决了当地剩余贫困劳动力余人。
能否在壶关县移民搬迁小区也开设扶贫车间,促进当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这是我的第三个想法和目标。
说了算,定了干。我们总投资20余万元,在县里最大的移民搬迁小区,建成了电子扶贫车间。一名扶贫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曾自豪地说:“不用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多亏了扶贫车间,让我们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打工挣钱,工作生活两不误。”
此外,我还发挥工会组织优势,积极联系劳模企业捐资助学30余万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资助贫困生上学;对接企业,销售滞销农产品余万元;协调对接阿里巴巴集团,引进“加油木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