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我小学三年级上学路上,山上传来几声枪响。大合同学的父亲下地枪(用钢管自制绊索击发的土铳)打野猪卖钱,准备为久病卧床大合母亲治病。这天早上四头野猪分别绊响了五个地枪中的四个,他父亲前往查看猎物时疏忽大意,趟响了最后一个地枪,击中大腿动脉杀死了自己。事后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大合,只见少年端着一个簸箕站在院子里,怔怔地望着我们一句话也不说,身后一幢黑龙江农村典型茅草“拉赫辫”泥土房摇摇欲倒,上半扇的窗户纸破烂,下半扇有两块不完整的小玻璃其余糊着报纸,…这个画面,成为永远的童年记忆。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
我考大学阴差阳错地学了野生动物专业,每当看见野猪,甚至“野猪”两个字,都让我想起大合,想起大合家的茅草屋。
近几年全国各地野猪肇事的新闻报道,多到已经不再是“喜闻乐见”的消息,野猪该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杀野猪护农工作的试点。作为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狩猎多年的一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野猪是害兽吗?
这也许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在猎杀任何野生动物之前,必须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是现代狩猎第一基本原则。野猪喜欢拱翻土地,吃地下植物材料包括蕨菜、柳草、球茎、草甸草本植物的根和球茎以及栽培作物的球茎,也会吃树皮和真菌。翻动土壤后,有利于一些树种萌生,因此是多种植物种子的传播者。英国人认为有野猪的地方,松树长得更快。为各种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以及小型地栖动物提供不可或缺的生境。野猪是大型食肉动物(例如:虎、豹、猞猁、狼、豺等)濒危物种的基础食物,有其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贡献。
我国野猪到底有多少?
从近十年发表的科学文献看,“我国目前野猪密度过高”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支撑。
…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容纳量研究,目前野猪种群密度为0./km2,远低于“营养容纳量水平下种群密度为1.53士0.05/km2”
…吉林长白山研究地区内野猪(Susscrofa)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0.只/km2,…能维持约3只(2.26-2.78只)/km2东北虎生存需求。
…黄山市各县(区)野猪种群密度在0.~4.头/km~2;
…安徽省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内布设25台红外相机,累计相机工作日天,共获得野猪独立有效照片63张,51个30s的视频。基于随机相遇模型估算出野猪种群密度约5.9±1.15头/km~2;
…林珲春地区野猪(Susscrofa)危害严重,人与野猪冲突频繁。年5月至年10月调查,…春化地区野猪密度为(2.±0.)头/km2
…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夏季野猪种群的平均密度为2.9~4.5头/km~2,保护区野猪个体总数量在64~99头之间,冬季野猪种群的平均密度为1.6~3.3头/km~2,保护区野猪个体总数量在35~72头之间;
德国全境野猪密度分布图,1只/km2以上占国土面积近一半,欧洲1-10只/km2是自然条件下正常水平。匈牙利野猪平均密度3只/km2。
野猪的林子不够大吗?
一个野生动物种群变化的最主要的因子就是栖息地。但是我查了一下近十年我国森林变化的文献,大多都是用资源卫星的地理信息技术,其结果让我从主流媒体的获得“我国森林面积…”印象大相径庭
…长白山区森林变化年森林变化预测显示森林总量会减少.km2。破碎过程占比增加。
…-年间,祁连山国家公园内森林面积变化呈现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年,区内针叶林及阔叶林面积均较前一时期有所减少,且阔叶林下降幅度较大。
…通过耦合模型模拟得到…小兴安岭地区根据Forman破碎化理论分析-森林变化空间过程来看,收缩过程占据森林损失过程的主导位置,其次是破碎化过程,由此可见森林边缘损失依旧严重。
…汉江流域森林覆盖变化研究~年十年间汉江流域森林面积增加了.21km~2;森林呈现增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峡县、南召县和丹江口水库附近,而森林呈现减少的区域在荆门市、十堰市和汉中市附近区域。
…闽江流域5个典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年历年森林丧失动态变化规律。在研究期间核心区的森林丧失率(0.51%)远低于缓冲区的森林丧失率(5.39%)和参照区的森林丧失率(7.71%);
…对西南地区~年森林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9年来,西南地区森林损失面积为.27万hm2,以年为拐点,年之前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在此之后波动下降,损失主要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东南和云南南部地区;
…统计分析了海南岛及其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在—年间海南岛40.%的自然地表转换成了人工地表;75%的保护区变化量小于面积的30%,接近10%的保护区变化量大于面积的50%;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年期间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森林资源有所减少,与年相比,森林覆盖率减少了10%以上;2)-年森林资源减少呈增加趋势,年以后森林资源恢复成效明显;
…—年,云南省森林面积呈波动增加态势,其中森林持续覆盖增加的区域占云南省总面积的比例约为30.57%。…在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推动下,云南省森林面积整体增加,森林破碎化程度降低。—年森林覆盖略微减少,热点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增加,这同时影响到区域野生动物的数量下降和分布趋于紧缩。
上述文献,无须我赘言总结,我们对野猪的栖息地状况,不可以盲目的乐观!
野猪太多了,才走出林子吃庄稼吗?
1.野猪基因决定的。几千年来野猪与家猪的基因交流一直就没有中断过,甚至可能通过家猪在野外放养,将现代基因技术扩散到野猪,造成“野家猪”获得超级繁殖能力。无论是欧洲还是作为外来物种的北美,猎杀数量巨大,野猪仍不离开农田。
2.森林栖息地变化。如森林地块的破碎化,造成林缘与农田交错;人工抚育针叶林增加,商业采伐停止,森林向针叶林化和常绿阔叶林发向演替,减少了野猪喜欢的针阔混交林、灌木和林间草甸面积。造成夏季浆果、块茎植物减少,迫使野猪走出森林。
3.人类对栖息地的干扰。除了道路不断地向深山延伸以及林下放养牛羊,每年为防森林火灾而大面积清理林下落叶和枯倒木,都会给野猪生存带来严重后果。
4.由于全球野生动物保护运动,野生动物“不怕人”甚至利用人类来躲避天敌,也是近几年生物学家发现的新动向。因此,也不排除,许多野猪正在适应与人类接近,利用人类的食物和庇护求得生存。
5.现代发达的媒体传播,可能放大某些损失,将局部的冲突扩大到整个野猪物种。
6.野猪的天敌虎、豹、狼、豺、猞猁等缺失造成野猪种群密度过大,高于环境容纳量,造成向农耕及人类活动区扩散。反之,野猪核心分布区天敌也许过多,也可能造成扩散。
以上这些我的假设推断,尚需要进一步野外研究验证。
野猪冲突是局部的,不是全面的。
我们再看文献摘录:
…江西省人与野猪冲突形式主要表现为毁坏农田、破坏竹笋以及侵害苗圃果园,冲突高峰期为每年的8—9月。江西省人与野猪冲突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该省北部、中东部、中西部地区,其面积为km2,占该省总面积的6.42%,且以生活在林缘、县界(多处于深山中)社区居民所面临的野猪致害风险压力较大;中风险区面积为km2,占该省总面积的9.66%;低风险区面积为km2,占该省总面积的83.92%。
…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肇事随月份发生变化,集中在7、8、9月,…;空间上,人口稀少的保护区核心区野生动物肇事冲突比人口较多的缓冲区和实验区更为激烈.”
…农作物受野猪危害的面积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76.66%的受害农田位于距离林缘10m之内,农作物受害面积与农田距林缘的距离负相关。高达45.97%的受害农田位于距离水源m之内,农作物受害面积与农田距水源的距离负相关。农作物受害面积与农田距人为干扰的距离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而且两市的野猪数量并没有达到过多的状态,
可见该地区野猪频繁危害农作物并不是由野猪数量过多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可以全面对野猪宣战,开展野猪狩猎必须是局部的,在特定的地域开展。
野猪肇事,关乎百姓生活,我们不能漠视。
年10月我们在四川巴中山区调研野猪肇事一个案例。大妈失去了老伴,一个人种了一亩山地,为保护收成,穷尽各种办法。夜宿地头棚子,悬挂收音机,挂着铁皮敲打…,仍不能抵御野猪侵略。借了一个高压电网电死三只小野猪,被判了缓刑六个月。照片正向我们坦诚自己的“作案”过程。
野猪数量多了,毁农肇事就会增加?
野猪与人冲突增加与种群密度存在正比的关系吗?也就是说,野猪甲地多于乙地,野猪造成的损失一定大于乙地;或者说某地种群密度高于一个值,就必将产生野猪与人冲突?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我们假设,南部非洲四五十万头大象,全部按照我国云南近来那十几头北游大象的“餐标”毁农,我们的大象数量岂不多于非洲了吗?
我国对野猪进行多年连续种群监测的文献我没有查到。这个问题也许有点较真,但关系到我们应该将野猪种群数量控制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够让山区农民兄弟安居乐业。这个问题,应该一个地方各有一组答案。
德国野猪每年有12%被狼捕食,31%成为猎人猎物,全国有35万猎人每年猎杀65万只野猪。可是猎杀压力越大欧洲野猪的繁殖率越高(1:12),必须每年猎杀30%的雌性成年野猪,以及50%左右的总量才能使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猎杀幼子和雄野猪对种群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使如此,野猪造成的农业损失仍在逐年增长。
可见,我国通过无选择狩猎,达到减少农民的损失的目的,是很难实现。
野猪的物种管理目标
我们对野猪种群有限的认知水平,当下主要问题不是野猪种群数量过多,而是野猪破坏农作物,有时威胁人身安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例如爱达荷州渔和野生动物管理局面对山狮向林缘外扩散,威胁人身和家畜安全,在不知道美洲狮种群数量状况和趋势的前提下,假设美洲狮的分布区种群是处于饱和状态,走出森林的都是在核心分布区处于竞争失败的个体。在林缘设置季节性狩猎区,通过猎人巡猎与猎捕,达到减少对周边居民和牲畜安全的威胁管理目标。
野猪的管理目标应该是:
1.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的大型食肉动物而保持足够猎物生物量;
2.最大限度减少野猪对农田破坏,维护农民的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农户抱怨减少或消失,是狩猎的理想目标。
3.努力提高野猪狩猎价值,补偿野猪与人类冲突的损失;
4.增加野猪的基础研究,为进一步种群管理奠定基础。
5.实现野猪管理目标,必须建立现代狩猎管理体系。
纵观北半球亚热带及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国家,开展狩猎是普遍性的。随着自然保护的深入,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只会日益加剧;未来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也必然有很大的提升,在气候变化、物种间竞争、动物疫病传播与控制等,需要猎捕技术;碳中和达标,需要更加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合理的野生动物结构来实现;
狩猎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制定狩猎管理计划。
计划应该包括:法律依据、组织监督机构、已知和未知的种群状况、猎区与管理单元的划定、生态效应的评估、经济预算效益、栖息地保护与改善、狩猎规则与修正机制、狩猎限额的产生、猎人的资质与教育、狩猎季节与时间、肇事减少策略和指标、猎物质量监测(例如美国将山狮猎物拔前臼齿以判断年龄,如果猎物平均年龄不断减小,表明狩猎压力过大),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等等。
以上我个人想法,定有不当之处,恭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教。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