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阳关镇位于卢氏县南部,东南与西峡县桑坪镇毗连,南通襄郧,西接关陕,西北与五里川、汤河接壤,西南与瓦窑沟相邻,是豫陕鄂三省之咽喉,既为西入陕西商洛之门户,又为南下宛襄之关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称为“关”。
因镇东有朱阳山而得名朱阳关。古时这里为莘野,素有“莘野古镇”之称。
《太平寰宇记》记载:“卢氏有朱阳山,因别立县。”《金史地理志》谓“朱阳山在河南卢氏县西南”及“虢州卢氏有朱阳山”,可知“朱阳”因山而名。
西周时朱阳关属虢地。北魏太和十四年()置朱阳县,治今河南省卢氏县东南朱阳关,为朱阳郡治。隋大业二年()割卢氏西北地另置朱阳县,治今灵宝市西南,属弘农郡。朱阳郡存在72年,辖朱阳、修阳两县。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元年()在此置关,武德八年()废。”金设朱阳镇,设关。明成化元年()置巡检署。清乾隆八年()设陕州直隶分州。清道光年间设朱阳里,辖汤河、五里川、瓦窑沟。
清末,民国时期曾先后设区、联保、镇(崇文镇)。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一度迁此,曾经繁荣热闹一时。年10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撤乡建镇,设朱阳关镇。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成为河南省临时省会。年6月6日,河南省省会开封被日军攻占,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开始了风雨飘摇的大搬迁,先后搬至镇平、洛阳、鲁山、西峡县丹水镇等地。
年年初,丹水镇也遭到日军进攻。4月份,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继续迁移,来到了卢氏县朱阳关镇,共建草房多间。当时迁来的省政府机关为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四厅,还有秘书处、会计处、警务处、田粮处、交通处、卫生处、文秘处、人事处共八处,另有河南民国日报社等。
随着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迁驻朱阳关,省内其他独立机关也都陆续迁入卢氏县的其他乡镇。成千上万的官员及其家属拥塞在狭小的朱阳关,在衣食住行、学生上学、文化生活等方面,自然给小镇带来了畸形的繁荣。
年3月,为阻止日军向卢氏县朱阳关进犯,国民党师师长廖运周率部队占领卢氏与西峡的接合部老界岭,抗击进犯卢氏县的日军。激战数月,日军伤亡惨重,不能北进,直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年8月15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各机关在朱阳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中秋节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及其所属机关陆续迁回开封。
卢氏朱阳关镇上的杜店村,原名“垛店”,由社戏抬垛演变而来。可见这里曾是演戏观戏之地,是朱阳关民间文化繁荣的见证。
杜店村现保存有明清建筑9处,民国建筑7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筑57处,有石阶饰地、碑幢石刻、古井多处。
其中最为注目的是观音阁(俗名过街楼)。观音阁创建时间不详,古时阁上书有“莘野高风”,楼上为万殿堂,下为过街通道。远观阁楼雕梁画栋,檐牙高啄,蔚为奇观。蒙尘的顶梁之上,有以毛笔写的“乾隆伍拾捌年柒月拾丛日重修”字样。
据村民们讲,旧时修建观音阁的目的是为村民祈子祈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来祈子祈福之人络绎不绝。
观音阁以东的街道南北两侧,排列着百余处古建筑民宅。这些民宅大都是四合小院,有门楼、上房、厦房和厅房。
房屋的建材以石料为主,无论后墙或山墙,都用砖头大小的石块、石条或石片扦插而成,层次分明,且接口紧咬,几百年也未走形变样。民居的门、窗、柱子和屋檐等大都雕刻着各种花形,尤其是窗户,有方格形、田字形、回字形等,尽显古代雕刻艺术。
据说,这个村落的形成与明清时期村里的邹、祝两姓家族有关,他们先后迁入此地,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形成了整齐的传统村落。
年8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榜上有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