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癜风专家在线沟通 http://pf.39.net/bdfyy/bdfzj/190804/7357149.html

话说屈营

文/屈彦红(河南.西峡)

早就听说老家田关屈营美丽如画,打造成景区一般,虽说我也是屈氏家族一成员,但我们并没有住在屈营,而是在田关街北居住,由于我们位于田关主街东、也或是所处地理位置底洼的缘故,我们的营潭也叫路东组或叫洼里营,我们营里大多也都是屈姓人家,只有刘、曹、胡三家外姓人家。

我们和屈营虽说只是一河之隔,但由于平时回老家来去匆忙,每次回来只是远距离的欣赏到屈营的美景,心生向往,去屈营转转看看,终没有闲暇时间可以成行。

就在牛年岁末的腊月二十七,和哥、嫂及家人孩子们回到了老家田关,和老母亲一块过祥和温馨的大吉虎年。

初一这天,传统习俗认为过桥可以腰不疼去百病,于是就路过田关林科所百亩猕猴桃示范园,踏上通往屈营的老桥,伸伸腰,活动活动筋骨,一来祈福消灾,二来准备前往屈营一探究竟。

站立于桥面,看到宽阔的河水碧波荡漾,整个屈营坐东面西,倚山而居,犹如一条龙舟在水面上划翔,似乎在追寻、纪念我们久远的先祖――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过老桥右拐二、三十米有一标志性建筑,上面写着‘耕读小镇.幸福屈营’,此处是屈营的‘龙尾’,也是黄水河流域和从丹水菊花山流过来的菊潭圣水交汇处,前面不远处硕大的仿古粮仓,造就成二龙戏珠之势,不由佩服屈营是一处吉祥的风水宝地。

漫步走来,看到路的左边是村庄,每户人家的门前都停放着崭新的小轿车,住家户的围墙上彩绘满墙,有东汉时期孙敬头悬梁、战国时期苏秦锥刺股,秉烛夜读,苦读诗书画面,有《中庸》、《大学之道》图案,每幅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渔家傲》、《浣溪沙》、《念娇奴.赤壁怀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将进酒》等诗词歌赋,书法龙飞凤舞、苍劲有力。墙壁上还绘有锄头、镰刀等农具,主题反映浓浓的炎帝神农氏刀耕火种、教化民众的耕读文化思想意识。

临近河边宽敞的水泥地面的右边有两座亭子,里面用玻璃橱窗陈列着曾见到或使用过的农具,诸如木制水桶、粮桶,竹制晒篏、梭圈,蓑衣、竹耙,马橛,犁、耧、耙,牛梭头、牛笼头、桑杈等沿用已久的农耕、农具用品。

再往前走,一广场矗立一百年老槐树,体态龙钟,虬枝繁茂,遮天蔽日,随坐一长椅与一本家长辈攀谈,谈及屈营耳熟能详的几个人物,(1)已去逝多年的修车师傅屈丰良大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代步工具)修理自行车的技术没的说,如庖丁解牛,对自行车的每个构造、零部件熟知于心,修起来易如反掌,说话声音洪亮为人热情、耿直,修好了无数车子,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远近闻名。(2)已故文化人屈文彬先生为人谦卑、和善,所画上山虎、下山虎逼真无双,教过学,从事过银行金融工作,是小时候崇拜的偶像。(3)原西峡烟草局屈永来局长,工作积极乐观,对西峡烟草事业作出巨大贡献。(4)医院五官科主治医师屈伸平大夫妙手回春,为无数眼病患者带来了光明和福音。伸平从小家庭贫寒,耕读博学,立志成材,凭真才实学、精湛医术造福社会。

和本家长辈聊了这么多,无非是阐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传承优良家风做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同时也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寄希望于未来人才辈出。

我又聊了这些年在外面看到和了解到的一些民俗景观,比如西峡白庙民俗风情展,白庙和屈营相比,多了些民俗博物,但少了些文化元素,虽说屈营注重文化遗产,但没有涉及到核心价值文化――重点打造屈氏宗祠文化、屈原文化,在原有墙绘宣传上应着力凸显屈原的《离骚》、《天问》,多出现一些“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美辞警句,因为二千多年前在西峡回车屈原岗,我们的先祖屈原曾因楚怀王听信奸佞小人谗言流放于此,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怒发冲冠扣马谏王为国为民视死如归,而留下诸多可歌可泣、彪炳千古的英雄事迹和绚丽篇章。屈氏姓氏本就不多见,在西峡县、河南省,乃至全国像这样大规模的聚集成村庄,除了西峡地名所示,回车屈原岗、丹水屈沟、田关屈营,在全国很难找到如此众多的屈氏家族聚居地。

过年和本家长辈闲聊,沟通交流,他也赞同我的观点和看法,虽说景区稍有遗憾,,有待提升完善,但我们对于屈营的发展,屈原文化的展望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

最后本家长辈用手指着缓坡而建的高大宽阔的仿古南门楼,说:屈营就像一条龙,这就是欲于腾飞的龙首,相信屈营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屈彦红,生于60年代末,西峡田关镇农民。爱好写作,代表作《芦荟和长寿花》、、《孙沟看花去》、《跟世界谈谈北大垛及西峡之崛起》等,闲暇舞墨抒文,用心抒情,洞悉世象,致力于传播正能量。

伏牛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