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家族根在新野
何兆麟
在历史上,邓姓是个大家族,东汉以来,更是名人辈出,影响久远。史载,邓禹为东汉28宿之首,称大司徒、高密侯、邓元公,辅佐刘秀统一中国,中兴东汉。邓禹之后,凡皇后2人,公主3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其中青史留名者,邓绥为和帝皇后,生炀帝,临朝执政十余年,史称邓太后;邓猛,为桓帝皇后;邓晨,是刘秀的姐夫,封房子侯、西华侯,任光禄大夫,持节执金吾,复为汝南太守;邓训,为乌桓校尉和护羌校尉,威震鲜卑;邓宏,出击匈奴有功,为朝廷车骑将军;邓康,为侍中、太仆,时称方正,名重朝廷;邓彪,先后任太傅、太仆、太尉,在位清白,为百僚楷模;邓芝,为四川广汉太守,为政清廉,晋升尚书,出使建业,诸葛亮称:“吴蜀连和,唯有邓芝”,后任中监军、前军师、前将军、武亭侯;邓艾,为征西将军,出师灭蜀,对晋统一中国有重要作用;邓超,为唐代宗的尚书节度使。至今,邓氏家族遍及海内外,其根在何处,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年3月14日,《南阳日报》登载了许平安同志的文章,题目是《邓州市出现我国最早的家谱——邓氏家谱》。文章说,《邓氏家谱》比《孔府家谱》早近千年,多40代传人,确为稀世珍品。这个家谱是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廉先生最近到邓州市寻根问祖带来的。其中记载,邓氏家族的太始祖是商王武丁的季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后商王赐予曼公为邓姓,邓姓家族开始繁衍。据邓先生说,他的祖辈们在一千多年前就徙往今广东省博罗县一带,其祖父邓国华带同宗下南洋时,将《邓氏家谱》带到马来西亚。他用整整10年时间,不惜代价,寻找祖居地。今天,邓先生在邓州市统战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如愿以偿。邓威廉先生还说,为了这本《邓氏家谱》的翔实与完整,从他祖父到他本人三代,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用钞票和实物度量的。这个家谱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所言之人之事与《嘉靖邓州志》的记载和邓州现存古物相符,并且每一代人在当时的为官及品第,均记述详清。如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公,是邓氏家族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为邓氏第47世祖;三国时期魏将邓艾,是邓氏第54世祖……等等。但据笔者考证,邓氏家族的根不在邓州市,而是在新野县。为了弄清邓氏家族源流的真相,特提出与许平安同志商榷。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和《嘉靖邓州志》记载,夏、商、周时新野属邓国,即《姓氏急就篇注》所指的古国名,本姓曼,其后称邓氏。春秋时新野地称“丞野”,秦置南阳郡。合穰、邓为穰县。西汉初(前—年之间),于穰县西置中乡县(今内乡、西峡、淅川一带),于穰县东始置新野县,唐末,新野县曾改为镇,属穰县,到元至元二年(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但是,自民国以来,新野一直作为独立县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州市即邓县,年才改为县级市,邓州市与新野县是兄弟市县,无领属关系。今日的邓州市与历史上的邓州在地域范围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不能把新野县境的人和事说成是邓州市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汉光武皇帝刘秀是南阳人,而今则应说是湖北省枣阳市人。
邓威廉先生所带之《邓氏家谱》称邓禹为四十七世祖,邓艾为五十四世祖,他即为邓禹、邓艾之后裔。究竟邓禹、邓艾是何地人,这在史书上也是非常清楚的。《后汉书》第5卷载:“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后汉书》第6卷记载:“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三国志》第28卷载:“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新野东北)人。”《三国志》第45卷载:“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司徒之后,蜀末入蜀。”史书如此,地方志亦然,不论是《嘉靖南阳府志》、《嘉靖邓州志》、《康熙新野县志》、《南阳人物艺文志》或新编《南阳地区人物志》,都明确记载邓氏是新野人。
新野县档案馆保存有与邓威廉先生带回的《邓氏家谱》相同的《邓氏家谱》,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同源。新野之《邓氏家谱》称:“殷丁封叔父于河南为邓国,后因以为氏,汉以前无显达者,究不可考。自元公禹以盖世英才,佐光武成帝业,姓字彪炳史册,遂为新野望祖。”其中《邓元公小传》称:“公姓邓氏,讳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居邑北三泉坡,幼与光武同学,援为兄弟,邺城教授,更始立,杖策北渡,依光武与定计议,及光武即位,拜为大司徒,封赞侯,时年24岁,又进通侯、梁侯。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封为左丞相、高密侯,食四邑。孝明帝即位,丁巳夏四月封太傅,永平元年戊午夏五月卒,享年五十有七,谥曰元,有子十三人。”又称,“邓氏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至今繁昌,全国邓氏大半皆出其后。然,当日邓虽发迹于新野,既贵后皆以列侯就第,视采邑为家,若训(邓禹六子)诸子,骘后世居上蔡,悝后世居叶,弘后世居西平,阊后世居西华,归新野者盖廖廖焉。其在上蔡一支,骘子凤,官侍中袭侯,封凤子兴,兴二子,长子芝,入蜀汉,官扬威将军;次子兰,兰生矩,矩生勇。自勇至十九世超,唐代宗时为尚书、节度使,权知袁州府事,遂家宜春(今江西省)。传至四十七世曰芙,廪生,生三子,长曰刚,以游宦徙广西全州;次曰果,廪贡生,官钟祥训导,徙居荆州;三曰断,邑庠生,自宜春复归新野,居邑北至潦口村,当时有明中叶以后,于以知新野今日之邓氏,皆芙之三子断公之后,元公第六子训,训之次子骘之后裔也”。邓威廉先生所带之《邓氏家谱》共代,新野之《邓氏家谱》自邓禹后已64代共代,两者同出一源,发展代数也相近。
新野的邓姓,分居于城北之板桥铺、曹寨、潦口、邓营、邓庄等村,在方位上没有与邓州市接壤的地方。城郊乡板桥铺村有“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碑”一通,记载了邓禹生平功绩和故址风物。城北石油公司处有邓禹墓地,虽经千年剥蚀,土冢尚存,年发掘有砖石结构墓门,门楣石横额刻“汉司徒邓君之舍”,为汉隶体。王集乡西赵庄村西“邓禹台”,为邓禹之阅兵台。上庄乡邓庄村有冢,乃和熹皇后之母的墓地,称“老龙墓”。
综上所述,从邓氏源流、地域沿革、史志资料、《邓氏家谱》、现存文物,邓氏住地各方面考证,邓氏家族根在新野。对海外华裔回国寻根问祖进行鼎力相助,这是统战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实事求是,以免误种谬传,造成不良影响。
《新野文史资料》第八辑年11出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