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龙腾南阳讯从青丝到白发,36年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陈增喜用扎实的专业技术、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农民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4万多件,建立现代农业项目20多个,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田间局长”。

扎根基层办实事,解决各类农业问题

陈增喜凭着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信念,坚守在基层科技工作一线,不仅为群众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更是为农业发展、产业融合作出巨大的贡献。

年9月,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陈增喜主动要求来到最偏远、最艰苦的桐柏县农业试验站工作,经过在田间两个月的实践,他发现当地水稻产量低主要是因为缺乏良种。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陈增喜先到河南省农科院学习技术,后又南下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广东、湖北6省广泛考察,求取“真经”,带回多个水稻品种。年春天,经过反复对比、实验、考种,他和试验站的技术员最终筛选出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良种,在南阳、信阳推广后,水稻亩产量由不足斤提高到多斤,并因此获得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为了更高效地服务群众,年,陈增喜将目光瞄准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这个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所年开发,而陈增喜在研究中发现,这个系统与南阳本地情况并不“接地气”。于是,他用南阳本地作物品种的生长规律、气象资料、土壤资料、病虫害资料等将系统进行完善,实现了升级。1年后,他已经能通过这个系统为大多数农业技术问题开“药方”了。年,陈增喜背着电脑下乡为农民开展“一对一服务”,让十里八乡万人空巷。年,在安徽举行的国际农业专家系统研讨会上,包括美国农业专家在内的与会代表,称赞他“为计算机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开辟了一条道路”。

南阳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厚,艾产业已经成为南阳最具特色的朝阳产业和最有活力的富民产业,而陈增喜就是南阳最早研究艾草产业的人。上世纪90年代,陈增喜就跑遍南阳乡村,还在周边信阳、驻马店、平顶山、洛阳等地区寻找,从多个野生艾品种中,筛选培育出了适合南阳种植的宛艾1~5号良种,结束了南阳没有自己的艾品牌的局面。如今,年、年连续两届全国艾产业大会在南阳举行,“宛艾”品牌越来越响亮,宛城区发展有机艾草种植3万多亩,拥有艾草加工企业多家。近段时间,陈增喜还在帮助筹划“中医养生首届博览会暨全民养生节”、“南阳艾草中药产业旅游特色小镇”等活动,助力南阳艾产业发展。

36年来不辞劳苦哪有需要就到哪里

陈增喜是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现任宛城区科技局局长,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让乡亲们富起来,是陈增喜一直以来的梦想。

哪里的群众遇到农业技术难题,他只要知道就会帮忙解决。因此,陈增喜常随身带着三件“法宝”:一杆小铁锹,下乡时候可以随时翻开土壤,查看墒情等;一把尺子,到地里能测量作物长势、密度;一个保鲜袋,既能用来装土壤、作物样本,还方便套在脚上往泥地里踩。陈增喜还有个习惯,就是每次下乡、做培训,都主动给乡亲们发名片,方便乡亲咨询种植技术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名片发了10万多张。

年秋,宛城区科协分包帮扶茶庵乡袁黄庄村,帮村民种大棚。时任科协主席的陈增喜三天两头往村里跑,裤腿一挽就下地,手把手教村民搭架子、育秧苗。蔬菜一上市卖了好价钱,种大棚的村民笑开了花。如今,袁黄庄的大棚面积已经超过0亩,种大棚的个个都是技术员。

年,白河镇龙王庙村贫困户杜思家种植的葡萄出现病虫害,就按照名片上的电话联系陈增喜。陈增喜听了,立即赶到杜思家查看病情,发现当地的土壤不适合种植葡萄,而是猕猴桃。于是陈增喜亲自带杜思到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筛选品种,教他如何种植、养护,年,杜思种的猕猴桃挂果多斤,第二年丰果期0多斤,当年就获利2万多元。

36年来,陈增喜每年坚持下乡超过天,走遍个村庄,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受益者超过10万人,为群众和企业解决了4万多件技术难题。因此,陈增喜还有“三多”局长的名号——农民朋友多、咨询电话多、下乡服务多。陈增喜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部“民营科技发展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中央电视台“三农人物”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年11月,被国务院评为“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年3月,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三批岗位学雷锋标兵”,年12月,被人社部和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

改革开放40年,见证农业科技发展

陈增喜从年毕业到如今,先后在桐柏县农业试验站、原南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南阳县科委、宛城区科协、宛城区科技局工作,36年时间见证了南阳市乃至河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更是在岗位上履职尽责,以自身的努力,为农业发展助力。“从要吃饱到有钱花,再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改革开放40年南阳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科技部门工作者也随着老百姓的需求改变自己,为其服务。”陈增喜说。

改革开放之前,南阳农村“离开红薯不吃饭”,种田既没有良种又没有技术还缺乏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科技迎来了春天,年刚到桐柏县农业试验站的陈增喜看到,分田到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起早贪黑就是没有产出,那时找到良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最佳途径,于是就有了陈增喜找良种提产量的壮举。

而到了年之后的几年间,“有粮吃”基本得到解决,“有钱花”成为更多农民的诉求。于是,陈增喜等一批科技工作者在我市大力推广粮棉套种,“三行小麦两行棉花”使农民兜里有了收入。

在年前后,粮食总产值上来了,但不同地区出现产量波动大的问题,亟需科技部门提供综合性服务。于是,有了陈增喜升级“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给农民“按病开方”;七赴洛阳偃师到田间地头跟老农请教,带回更加早熟、抗病、质优的豫麦18良种,使小麦产量增收30%。

到了21世纪初期,农民信息不畅成为一项突出问题,增产不增收成为恶疾,时任宛城区科协主席的陈增喜率先发展“支部+协会+党群信用联合体”模式,合力解决农民种植中遇到的政策、信息与技术、资金等问题。随后,大量农村种植合作社不断涌现,信息不对称得到有效遏制。

最近10年间,我市农业更加注重机械化、标准化,农业产品更加注重绿色有机,科技部门也将工作重点向解决三产融合、人才引进、机制创新等方面转移。“诸葛英才计划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机制创新让月季、香菇、艾草等南阳农业产品走出国门。”陈增喜说,“河南省是小麦、玉米、花生的一大产区,做好‘豫酒振兴计划’,大力发展本地食用油品牌,使生产、加工、销售高度融合,必能带动农业发展,助力农村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赵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