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617/4640696.html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王娟通讯员封德王玉贵

立冬过后,西峡县西坪镇后塘沟村寒气袭人。一大早,习惯于早起的王金刚就麻利穿衣起床,趁天还不亮就来到院边坡坎下的香菇棚里,逐个收拢罩在香菇大棚棚顶上的遮阴网。

“昨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是晴天,让棚温升高点,能出花菇,”王金刚说。一个钟头时间,4个香菇大棚的遮阴网全部收拢完毕,在妻子李春兰的呼喊声中,他回家吃早饭。

年出生的王金刚,人和他名字一样,黝黑的脸庞上透露出坚韧和刚强,全家六口人,他是顶梁柱,70多岁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二人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大儿子初中毕业,小儿子正上初中三年级。

年,精准扶贫开始,他家家徒四壁,被列入贫困户行列。“想想都丢人啊,咱不缺胳膊、不缺腿儿的,让国家来照顾!”撂下饭碗,行走在去羊圈的路上,王金刚挠着头羞愧地说。

为了尽快摆脱贫困,王金刚和妻子李春兰商定:养羊、种香菇!说干就干,从那年开始,他利用到户增收款和积蓄买回了十只羊、种植了袋袋料香菇。养羊,他一天两晌到坡上放养,目前已经发展到26只;种香菇,他总结出夜里16°C—18°C是出菇的最好温度,今年种植了袋。辛勤的付出,换回了美好的回报,年,他家顺利脱贫。

后塘沟村距西坪集镇18公里,山大沟深,野生资源俯首皆是,桐子、木灵芝、天麻、五味子满山都有。放羊的间隙,王金刚捡桐子、拽木灵芝、捋连翘、捆干柴;夜里圈好羊,伺候二老休息之后,他就轮起头翻地种菜、点土豆、播玉米、栽红薯。耕耘带来收获,秋天里,每年红薯窖里就装满了多斤红薯,家里粮仓里的玉米已经盛不下,仓外的编织袋还摞了十多袋,菜园里豆角、南瓜、白菜、芹菜、大葱、番茄等各种新鲜蔬菜长势喜人。“自己种,不用花钱买,就是省钱和挣钱啊。”居家过日子,王金刚是个精明人。

“这一年下来,卖桐子、卖木灵芝、卖连翘、卖天麻、卖干柴给豆腐房共收入起码快三个数了(三万),再加上香菇、卖羊收入、做生意收入、学校免的费用、老人的吃药报销、各种扶贫补助,估摸应该有快十万了啊,”王金刚笑嘻嘻地说,“别人奔小康,我也要奔小康,咱不能辜负现在的好时代了不是?”

王金刚说的做生意,是机灵的山里人特有的生财之道。每年秋天,后塘沟一沟两边到处是成熟的山茱萸果,根据事前和客商的约定,每天晚饭后,他就开上三轮车到临近的八个组收购当天人们采摘的鲜果。“人家让我代收,一斤抽一毛钱手续费,我一晚上两个钟头收一千斤,第二天早上人家来拉走,现金结算,我能挣块手续费,这一季下来,也落个小一万块肯定没问题,”王金刚说。

屋后坡上野猪多,地里的红薯夫妻俩抽空挖回后,堆放在客厅的竹篓内。午饭后,王金刚和妻子合力把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系下红薯窖,码垛放好,爬出窖口,用石板半掩窖口。“喂,嘚儿…嘚儿……,”王金刚吆喝着羊群,甩起羊鞭赶着羊群上了山。

夕阳西下,从山上放羊回家的王金刚关好羊圈门,?着竹篮和妻子一块相跟着走进香菇棚采摘当天的鲜香菇。“今夜,你熬夜把这些香菇剪好,菇脚、菇柄、菇伞分开搁,我去五组、六组收山萸肉儿,十点前就回来了啊,”王金刚说罢话,随即发动三轮车,马达的轰鸣声伴随着耀眼的车灯即刻消失在门前的山坳里……

编辑:曾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