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习武关地望新考
(中国名关少习武关的发现)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ZENMAX王国伟
.7.14(来源于商洛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摘要:少习武关,名关典。其历史举足轻重。然史料数据各异引争论热烈至今但地望仍迷。以谭其骧为代表的武关屡变说。以郭沫若、林甘泉为代表的今武关从未移动说。大多学者认为今武关是唐武关。也有学者认为今武关汉代已有使用。笔者参考史书及诸方家涉关地名观点,其《水经注》丹水路径所发生的少习、武关事件,与西周昭王因贡伐楚死于汉水、《士山盘》士山沿今丹江上游由方伯仲侯、鄀、楚等国路线相同,又是秦汉唐贡道漕运水路。重点对码头、地标、古路、与史料数据对照,经过数月实地调查发现:竹林关码头对岸有明显“少”形山地标,如同码头站名标志;和“古路河”古路与当地史料秦修武关道同。所测距离与史料所载的武关道、故武关及少习山地望距离出奇的吻合。张仪诳楚,以献商於六百里破齐楚联盟,引发了秦楚丹阳之战。楚师大败,秦国又夺得了楚汉中里(今安康地域)连成一片。并非今所指的起于商止于於的一条路。地标证物和古路及数据说明:竹林关是迷失的故少习武关。
故少习武关的消失,应因贡道通货量增大而开辟新旱道共用。有两关曾共存为一关官统辖。又因此段丹水水位差大、水位下降,旱道通货量大于水路。直至皇城搬迁贡道漕运和军事意义失去,水路武关废止,仅旱路武关存在至今。
关键词:少习故武关丹水、贡道
《左传?哀公四年》载:“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杜预注:“少习,商县武关也”。本地志书载:今丹凤县东南部70里处的武关镇,山下即少习关。以谭其骧为代表的武关屡变“多个”说。1以郭沫若、林甘泉等2为代表的今武关从未移动“一个”说。或“两个说”等为代表,3。然大部分学者认为该处是唐武关。也有观点今武关是汉代武关4。史料数据各异引争论热烈至今,但因无文物、地标性实物参照,故少习武关地望仅凭史料说服力仍显不足。
一、故少习武关在商洛丹水贡道上
1、西周昭王因贡经丹水伐楚死于汉水;5《士山盘》士山由方伯仲国至鄀、方始终由镐京始经丹水上游商洛(秦前雒水)经今竹林关、过风楼、东连接南阳盆地,南连接荆紫关至江汉,东连接漫川关;6春秋楚威胁晋入少习踏上雒。7《水经注》《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故武关应处“商”出入丹江水路为主的狭道地望8,从。图1:(水路与该地遗留的相“关”名称关系及码头)
从图1,实地调查:按楚晋楚秦的方向交通枢纽出入“少习”必经今古商洛丹水路唯一南下的出口竹林关。又此地水路节点古码头:已发现的洛源码头--古上雒码头--龙驹寨码头--竹林关码头--过风楼码头(转换地连接商南至南阳盆地)--荆紫关码头至江汉;至西南:丰(山阳)---漫川关---汉江(古汉中)。
2、从明徐霞客9由龙驹寨码头经“龙关”(竹林关)至过风楼南下,其此段路径与西周昭王、士山路径相同外,其关名变化竹林关为龙关之变调查中发现,该关为古商洛丹水出口今名“州河口”,水由正南出与银花河汇合向东经过风楼古码头地方向。
(丹水贡道与该地遗留的相“关”码头节点图1)
1、现存码头:古上雒码头、商城龙驹寨码头、竹林关码头、过风楼码头
2、现存水路关隘:竹林关、今武关、荆紫关、漫川关。
二、史志修路指两武关:
1、《丹凤县志·丹凤大事记》载:“二十七年(前)秦始皇筑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贾山列传》)“武关道”即“南极吴楚”之一段。”10调查此处“古路河”后为丹竹路(今丹凤至竹林关)疑故武关道。如图1:丹凤至古路河今名“丹竹路”
2、《丹凤县志。大事记》唐贞元七年()如图1:丹凤至商南旱路一段
“商州刺史李西华拓宽商山道,并别开偏路,以避水潦。从商州西至蓝田,东抵内乡,凡七百余里皆山险,行人苦之。西华役工十余万,修桥道,起官舍。”11此次唐新路指新武关路径。
三、测古路数据与故武关历史距离约同
(附图2“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
1、《括地志》“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12“故”:“原来,旧时的。13《广韵》”即指新故两武关。用导航测得今竹林关至商镇(商洛县)约90里余与故武关同。与今武关至史料为70里同测为80里不同。
2、徐霞客称:从“月日滩”到龙关(竹林关)为40里显然报少了。而商镇至月日滩至“故武关”(竹林关)为90里。正是《水经注》丹水流经少习之武关。此“90”里距离指此。
3、张守节《正义》在《史记·苏秦列传》引:“商阪即商山也,在商洛县南一里,亦曰楚山,武关在焉”14(见图2示)。商洛县《丹凤县志》载:“商洛县城由古城西迁十里,至商山之下,丹江北岸(今商镇)”15,故武关连楚山在南边,今竹林关与故武关合。今武关南一里非楚山商山,不合。
4、引应劭曰:“武关,秦南关,通南阳。”文颖曰:“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16
(附图3“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
弘农界与南阳郡析界(西坪)与竹林关镇为里左右,同。《水经注疏》:“《史记》,高祖降析、郦,因袭攻武关,破之。戴改析,下同。析县见下,郦县见《湍水》篇。)文颖曰:武关析县西一百七十里,(朱在作右,《笺》曰:谢云,疑作在。赵、戴改在。)宏农界也。”17
5、《水经注疏》“武关山下,去内乡县一百七十里。)丹水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守敬按:当在今商南县南。)”是指今竹林关至商南县过风楼;“又东南,析水出析县西北,宏农卢氏县大蒿山。(守敬按:卢氏县详《洛水注》。《隋志》,内乡县有淅水。《元和志》,析水北自卢氏县界,流入内乡县。今内乡县西有淇河)”18其界点为“淇河”界。距离如图3示。里,合。
(附图4“武关山下,去内乡县一百七十里。”)
《水经注疏》“武关山下,去内乡县一百七十里”,与“文颖曰:武关析县西一百七十里”相同为一地界。《读史方舆纪要》《隋书-地理志》载隋朝时析县改为内乡县。即今河南省西峡县。19。
6、《荆州记》:“武关西北百二十里有商城”20如图:
(附图5《荆州记》:“武关西北百二十里有商城”)
方向:武关西北与竹林关同而今武关则由东至西不同。
距离:竹林关至古商城约里与“里”,近。今武关至商城80里(史料70里)短40里,相差甚远。
7、《水经注疏》“商州至武关里”高度吻合21
(附图6“商州至武关里”)
今商州至竹林关水路距离约为里高度相同。今武关里,相差35里,不合。此竹林关即故武关。
四、《后汉书》故武关少习连接山阳,汉代还在使用。
《后汉书》“〖析〗故属弘农,故楚白羽邑。有武关,在县西。有丰乡城。”22即:析县辖地西部,有武关和丰乡城。丰乡城,在《水经注》、《水经注疏》、《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是《左传哀公四年》中“司马起丰”之“丰”在今山阳23张娟刘社刚《丰伯簠铭文及相关史实考》丰乡城位于今陕西省山阳县。24可从。即故武关连接山阳与今竹林关连接山阳同。今武关位置向西一直连接的是“商”不合。且载汉时武关在使用。
五、地标“少字山”的发现与“少习山”吻合
字典“少习山”为“古山名”。在商洛竹林关古商县丹水出口“(商)州河口”出口东侧名“东岭”,山上有一天然巨型似金文“少”字。村民有“少字山”说。与“少习山”“故武关”合。(图:造字法:指事(“小”是“少”的本字。古代“小”、“少”通用))25其山下周围古白家村、白玉(羽)村、城隍庙、码头。与《陕西通志》(风俗通)“估计是取于山名与习地相糅合,称为少习的”26习姓及“析”地“白羽邑”27关联。且更能解释《资治通鉴》第三卷所载载:周赧王二年(前年)张仪诳楚,以献商於六百里土地破齐楚联盟,成功后又以六里与楚怀王而引发了秦楚丹阳之战。这正是今出竹林关(故武关)经过风楼码头至荆紫关码头的路线。结果楚师大败,秦国夺得了楚汉中(安康),及郧县以西包括新城(房县)、上庸(竹山);正是竹林关(故武关)至漫川关路线。竹林关(故武关)至丹水县中间区域与武关连成一片,即丹水以西之地里。(附图8)
六、《左传》“司马起丰”的集结点
《左传》“司马起丰”的“上雒”新的位置,“丰”在今山阳,兵马在今竹林关(少习)门口直威胁“上雒治所”。而另一部分在少习山下游的“菟和”,是下游水路枢纽过风楼。从过凤楼发掘的周鼎等文物遗迹说明,此地以往是一处港湾码头屯兵之处。此地有座“扁头山”很出名。“头”和“菟”音同。且又离交通要道出口“少习”不远,是西周、秦汉水路为主连接的交通要道进出口,又是南阳旱路的对接点。符合《左传》原著上雒、少习地望。少习码头+莵和码头=标志性山站名+站名地域的所有者特点。并且,从山阳发掘的楚国兵器28正好解注当年楚汉中(今安康)包括今山阳、故上津等地域。对当年楚秦为里丹阳之战后又秦收复汉中里的合理解释。(图9)
七、故武关的消失
从今武关发现的文物和在竹林关“少”字上下末端最狭窄处(疑故武关口)白家村民提供的后梁直通今武关的道路推断,武关关官先共管两关,后因旱路运输增强,水路渐弱,唐新路的修建,标志着故武关失去主干道功能而通行减少,从《徐霞客游记》29、《杨炎负义》30典故可看出,水路交通在唐后的主要功能是沿丹水向下,而这一段向上至商州的路段主要是因丹水上游商洛段水差大、水流急要靠纤夫拉船没有旱路省力31。所以以旱运交通为主。宋后,皇城搬迁京畿京兆直隶军事管制意义失去而撤除。
结论:故武关在西周、秦汉唐丹水贡道上,与《水经注》同。商洛竹林关丹江出口的所发现的“少字山”是少习山,古路河丹竹路是秦始皇筑驰道之一段武关道,春秋丰指山阳地、菟和山是今过风楼“扁头山”,竹林关即故武关。(图8)商於古道里在此故武关前两路径之间地域。
注释: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一册至五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3.王晖《唐之前武关故址地望考辩》陕西理工学院报年8月33卷第三期
4.王子今《武候瓦当与战国秦汉武关道交通》《文博》年06期
5.《史记》卷四《周本纪》,第页。《商洛地区志》大事记,方志出版社
6.朱凤瀚《士山盘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年01期
7.左丘明《春秋左传》哀公四年吉林文史出版社
8.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北京中华书局)杨守敬《水经注疏》--沔水(江苏古籍出版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王国伟《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博文百科原创
9.《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著山西古迹出版社
10.11.《丹凤县志》·大事记陕西人民出版社
12.《史记》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
13.在线汉语字典xh.edu.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