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西峡县 >> 西峡县经济 >> 庆符之名考
《庆符之名考》

作者:吴国义

庆符县,本叙州儌外地,偏居川南一隅,但自古为中原与南诏的分界,自庆符以南,为古羁縻高州界,再往南则为南诏。宋政和二年(年)置,设祥州,下辖庆符县和来附县,庆符县治所为祥州治所。年祥州废,来附县并如庆符县,改为来复镇,庆符县改属叙州。祥州和庆符县治所在为今四川高县庆符镇。从年立县至年,庆符县与高县合并,一直沿用庆符县名。

古时命名州县,多以山川、典故、物产、寓意为出处。庆符之名,源自庆山符水,符水即南广河,这没有争议。但庆山何在?民间甚至学界,一直认为是庆城内东门内山,后又有人称庆符东门外集庆山(高脚寺所在小山)为庆山。笔者认为皆为谬误。为正本清源,免以讹传讹,实地进行了考证:

据庆符县志载:兴庆山,治南十五里,县以此名。由此可知,县名中“庆”为兴庆山之庆。那么兴庆山在何处?庆符县志又载:怀远镇,兴庆山下,抵庆高渡口,距县治南二十里。从词条记载,兴庆山在怀远镇附近,但县志又载治南十里石门为庆高界。十里外岂非高邑?

据高县志载:元至正年间羁縻高州知州张景良因避夷乱,将州治从现高县罗场陈村,迁到凤凰山下怀远寨。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始称高县。与怀远寨隔河相望的河西南地界为庆符县辖地,知县王旭认为该地更宜建县治,遂与庆符县彼此互易,河西南给高县建城(现文江镇所在地),怀远寨交换给庆符县,史称“庆高换地”。明洪武后,怀远寨为庆符辖地,清时发展为怀远镇。

为什么笔者要这样介绍怀远镇?因为据县志记载,找到兴庆山,怀远镇是唯一坐标。但今日怀远镇是当年怀远镇吗?庆符县志未记载凤凰山,高县志凤凰山条目记载:在县一里,耸拔苍秀,拱揖县城;高县志图考志上,怀远镇似一酒樽,如楔入高县地界的一块地,直至南广河边,标注为“庆符怀远镇”,怀远镇旁即是凤凰山,位于高县县城南广河对岸。走访今怀远坝子,居民口中得知文江中心校(原职高)后山称为凤凰山,这与历史记载大致相符。因此,怀远镇大致位置古代和现在大致位置没有变化,应在凤凰山(张家湾一带)与南广河之间,今文江铁索桥至怀远老桥之间,怀远镇通过一个走廊式通道经过现郭家铺一带与庆符相连。怀远镇找到了,但是兴庆山在哪里?

我们姑且用最简单办法查找兴庆山位置。庆符县志又载:怀远镇场,县南二十里;石门,县南十里;兴庆山,县南十五里。由此可知,兴庆山位置在石门与怀远之间。再观之古人用之县名之山,或高或奇或险或祥,虽立县至今己九百余年,但历史上山川风貌如果没有大的自然、历史事变革,应该改变不大。笔者实地从庆符出发,经石门、柳公岩,过南广河,郭家铺、高洲老厂、洗脚溪到怀远,观之山形山势,似乎与县志记载均不相符。既然以为县名之山,应当与庆符有较大关联。笔者又折返庆符东门外会归山顶,视线向南而去,目光所及,今高县文江的金线岭山脉高大挺拔,似乎符合兴庆山的含义,且庆符立县时(北宋)该地似应为庆符辖地,但怀远镇在换地前系高县辖地,为何却记载高县怀远镇在庆符县的兴庆山下,何况中间隔南广河,将另一个县的山川作为本县的地名词条解释为何,且未特别注明,不符合常理。

由于庆符、高县地近夷地,从南北朝时期僚人入蜀到后来的南诏入川、云南贵州少数民族起义入蜀等,多次战乱,县志史料几乎毁灭殆尽。现有资料太少,两县县志均没有兴庆山的图示。抛开两志,再进一步查询网络资料,突然发现一张清代的《庆符舆图》,这张图笔者以前看过多次,但重点是查看县城内的情况,这次仔细查询山川情况,突然笔者大喜,在图左下角清楚标识“兴庆山”,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但此图标示正确否?经过实地考察,庆符舆图标识兴庆山位于南广河与宋江河交汇处黄水口右侧,从庆符老城远望,群山环绕,南面即是现在称为石龙埂的山梁,这座山脉从白岩山蜿蜒而来,形成石龙埂山梁,越南广河,是腾龙山、鹿子山,石龙埂至南广河边,因河流原因形成悬崖处,即今之柳公岩。此山脉秀丽线条柔和,拱卫庆符南方,观舆图所示,今之石龙埂即应为兴庆山。

笔者再查阅现代的高县卫星地图,原庆符县城位于两做山脉之间,南面即是石龙埂山脉,北面是从四烈到贾村阎村,越南广河、观音破、香炉山的华光山山脉,这更印证了今之石龙埂山梁即县志记载之兴庆山。

如此一切疑疑虑均得到化解。虽然庆符县志和高县志均记载石门为庆符高县的分界,但这是在明洪武年间“庆高换地”之后的地理分界,在换地前兴庆山处应为庆符县地,换地后从现在的文江至石门处换为高县地,形成了县志记载的庆符南至石门与高县界。而兴庆山处溯南广河而上,绕过今高洲老厂即为怀远镇地界。庆符县志载“怀远镇,县南二十里,兴庆山下,抵庆高渡口”,地理距离符合县志记载;古时的“山下”,不一定是紧靠。

且据县志载兴庆山旁,黄水口老桥处有渡口,应为庆高渡口,道光戊子年(年间)改渡口为乐善桥,年左右,高县知县郭鉴庚在此处修建了著名的“剑南十三关”,关联曰:乌蒙西峡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关。”高县志载此处:“倒峡奔流,汇绕郭之二水......县志西五里黄水口为阖邑之门户,北锁三川,南通六诏,羊肠一线,商贩肩摩......”。由于两县县志成书为清光绪、同治年间,而庆符立县是北宋时期,兴庆山为县名来历,是故庆符县志上仍有兴庆山词条,表明兴庆山对于庆符的重要作用,且将同属县南近乎飞地的怀远镇记载为兴庆山条目下,但是县志成书时,兴庆山属于是高县地界,因此,两县县志均无兴庆山图示。

通过以上考证,基本可以确定,今之石龙埂山梁即古时庆符得名之兴庆山。兴庆山所在位置的考证,有利于厘清庆符之名来历,是为小文。于庆符,则溯源九百余年,如人之从何来,往何处去?今日之庆符,欣欣向荣,祥瑞之地,应了九百余年前祥州之寓意。

小花花”

转发提醒更多的人!

—END—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金线岭吃喝玩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40.html